南模中学主体性德育框架
一、对主体性德育的认识
学生需要德育,推动着德育,又体现着德育。通过德育,学生发展并追求着能给自己设立的最伟大的目标——自我完善。是德育为学生而生,而不是学生为德育而生。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超越性等人类本质特征构成了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作为学生之为学生的本质,它通过学生活动的各个特殊领域展示出来,并且在各个特殊领域得到具体化。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表现在德育的一切方面。
任何学生与德育都有双重关系:他既是德育的接受者,又是德育的体现者和推动者。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就相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表现为把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各种知识灌输,盲目的崇拜,而是带着积极性,主动性对现有知识体系、行为规范和社会现象作独立思考,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把保存和积累着的实践经验、知识和德育要求变成内在的观念和情感,把德育的目标变成自己的追求,达到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德育植根学生的发展,因而任何知识要求都是针对学生的发展要求。虽然任何社会的德育都有先于学生个人而存在的一面,但是每个学生在受德育过程中却不仅仅可以作为德育的接受者,而且还可以超越现存德育体系,做德育的探索者,并且身体、力行、勇敢的突破陈腐应试德育体制,为新的德育体系的确立开辟道路。构成学生的主体性本质特征就通过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着。
二、主体性德育的实践目标
以培养“四个模范”为德育工作的目标,以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为工作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为切入口,强化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开放式激励为主要评估手段,以构建激励性主体德育模式为德育实验研究的重点,使南模学生由爱国、明礼、诚信、守法的好公民发展为“四个模范”式的栋梁之材,以模范地实施人格教育对外输出德育经验。
三、主体德育的特征
第一,主体德育模式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由此所建构的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目的性特征。第二,主体德育模式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应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第三,主体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
第四,主体德育模式以培育和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
四、主体性德育的实践方式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学会关心”是 2l 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是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它以“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移的过程,或者说,这一过程是道德教育重点由教育、培养逐步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道德教育从以往强制性的教育转向自主性道德学习,更符合德性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中授—受关系、人—人关系的转变。“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操作办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关心性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导关心品质学习的具体方式。“学会关心”采取“践行一体验一认知”的路线。
(二)欣赏型德育模式
在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这样,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从逻辑角度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表达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二是德育情境与要素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这是欣赏型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因而,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和欣赏。
(三)对话性德育模式
对话性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对话性德育模式对“对话”的关注,将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中的缺失,它对于当前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德育对话强调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二,德育对话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德育对话是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过程,此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为了保障德育对话“通畅”,应注意以下问题: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师生双方有共同的话语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师生对话的态度要真诚;教师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四)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它至少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社会实践、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其他集体性活动等。此外,“活动”具有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第二,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由于活动德育模式中的“活动”必须是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因而教师将肩负更多的责任。
(五)生活型德育模式
生活型德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去生活,为了使这一目标更具操作性,可将其分解为四个更具体的指标,即学会品德实践、学会品德体验、学会品德感悟、学会品德选择。相应地,该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引导-品德实践-品德体验-品德感悟-品德选择,这个过程由主导性贯穿,可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