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南模校史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南模 > 南模校史

【南模校史】口述历史——南模这四十年

[口述前记]高屹,1957年8月生。1999年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副校长,2004年起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至今,2015年又任上海市南模教育集团理事长一职。他在南模中学任职近20年,推动了南模中学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


 

口述:高屹

采访:郭庆

整理:郭庆

时间:2018年4月12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从天平路200号的老校区到零陵路453号的新校区,从一所高中发展到一个教育集团,从几栋老楼到四所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学校,这四十年来校舍的变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基础教育历史性的变革及所取得的成绩。

 

南洋模范中学的前身是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1901年清大理寺卿盛宣怀得光绪允准,在徐家汇北部(今交通大学南院)购地造房、筹建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图富国强民之路。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处于屈辱、动乱、战争、苦难的时期。随着政权更迭、世事变迁,南洋公学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由于学校的归属和主事人的更迭,校名也随之变更。直到1927年学校脱离南洋公学独立办学,并定名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附小的校舍被日军抢占,被迫只能在姚主教路(今天平路200号)租借了一幢旧官僚的楼房——红楼继续开展教学。红楼占地面积不到半亩,而校长、教师办公室、宿舍以及学生的教室全部都挤在这一栋小楼里,教学条件非常艰苦。

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国家的布局调整,南洋模范中学在1956年改为公立,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后,全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发展更是驶上了快车道。1988年,上海市教育局为改善南模中学办学条件,在天平路200号新建了5层高的教学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各类教室28间、办公室16间。同年,市教育局又将已停办的华光中学校舍、场地划入南模中学,原华光中学旧大楼拆除,扩建为运动场,整个学校面貌自此就焕然一新。

 

 “艺体楼”的建设

我是1999年到南模中学担任副校长的工作,正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好时代,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新的艺体楼竣工了。但是因为土地面积不够,天平路校园只有25亩地,为了建这栋艺体楼,忍痛拆除了红楼和老图书馆。

为什么要建艺体楼?就是因为全社会对教育的理念有了新的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南模中学办学以来一直提倡的,早在1923年我们学校就有了自己的篮球队,改革开放后南模的篮球队更是获得长足发展,共39次夺得上海市高中男子篮球联赛冠军,获得国家级和市级冠军几十个,还从校队走出了姚明、国家男篮队长张大维、国家女篮队长朱锦云篮球名将。

再说交响乐,1992年上海市教委要推进学生交响乐团项目,当时我们的张茂昌校长就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张校长尝试着在学校里面办交响乐团,当时共组织了预初至高三的七个年级一百多名学生参加,请来曹鹏老师担任首席指挥。乐团自组建以来,每个星期天以及寒暑假都组织训练从不间断,至今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

但是在最初,我们的硬件发展却无法适应这两个特色项目发展的需求。交响乐对于音响和场地是有要求的,当时学校没有专业的训练、演奏厅,定音鼓、竖琴等设备也都没有。只是将两个教室打通作为简单的合奏排练厅,墙壁是夹板的,没有隔音效果,也不能加装音响系统,整个音响效果非常差,没有正式的演出音乐厅,同学们演出只能在露天举行,风吹日晒对乐器损害也很大。原来学校的篮球场就是露天的水泥地,那个篮网都是铁链子的,篮板也很破旧的,在这样的地方练球,同学们很是辛苦就不必说了,而且一到刮风下雨的就无法进行训练和比赛。上海的中学生篮球运动我们南模是起到引领作用的,各种学生篮球方面的重大比赛都希望由南模中学来举办,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代呼唤南模要有一个更好的篮球场,我们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室内球场,有了室内球场,我们就可以进行全天候的训练和比赛。

1999年10月,这栋由南模57届校友、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邢同和主设计,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的“艺体楼”顺利落成并投入使用。艺体楼底层为井字型梁架空,作为学生活动场地,二层为礼堂,交响乐团排练、演出厅,三层为篮球馆,通过封闭天廊连接行政办公楼。这栋新建的艺体楼从硬件上,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好的,提升体育、艺术修养的条件。

艺体楼建成后,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多场篮球赛和交响音乐会,比如说举办过许忠钢琴音乐会,十多个国家的学生交响乐团的交流演出,NBA球星的访问比赛,上海中学生篮球联赛等等。有了更完备的硬件条件,相对应的,学校在素质教育上的投入也更多了。我们开设了美育课程,坚持了三十余年帮助每位学生激活内心潜在的那种“爱美求好”的内驱力,唤起每位学生塑造自己美好形象的愿望,帮助学生获得一些关于“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教养、有审美能力的人”的核心信念。值得一提的是,在艺体楼下的一块大理石纪念碑上面镌刻着2001年8月22日在南模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主席给南模学子的题词:“在新世纪的征程上希望同学们努力做求知的模范、生活的模范、爱国的模范、进取的模范”,正是希望南模学子以“四个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求真务实,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开展环境科技创新,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四十多项。连续几届的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都有学生荣获明日科技之星的称号。南模学子更有机会代表中国进入国际舞台进行角逐,前后三次代表中国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青少年水奖的角逐。近10年来学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8项,实用新型以上149项,其中绝大多数是环保类的,成功治理了徐汇区的8条河、2个社区景观水,使之成为具有自净能力、具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水域。

我们发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自1950年文学类社团“青锋社”创社并获得毛泽东主席题词“青锋”以来,这个光荣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到2017年,我们已有各类学生社团42个。我们有像“紫藤苑文学社”这样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社团,也有像“财经社”这样的新兴社团。南模中学社团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参与人数多,活动频繁,发展至今,在中学阶段的学校中,实属不易。我们的硬件跟上去了,学校的特色项目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受益的还是南模的学子。

 

 

天钥桥路的新校区

1999年的徐汇区政府作为全区为市民提供充分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实事工程之一,又在天钥桥路,靠近龙华烈士陵园那里为南模中学建造了占地八千平方米的六层教学楼(2000年秋竣工),称为“南校区”。这个校区教学楼的设计理念是很先进的,与以往为节约用地而采取的双排教室、中间走道的设计不同,这栋楼采用的是单排教室设计,也就是只在走道的一边设置教室,优点第一就是教学环境更安静了,因为以往走道两边的教室门对门,教学、活动容易互相影响,第二就是更加的安全、宽敞,有突发情况可以更快的疏散。

这样一个崭新的校区建成后,谁过去用呢?高一、高二和高三都想去,当时我们就在学校里开会讨论,老师也讨论,学生也讨论,各有各的好处,高一年级是新入校的同学,去新校区有一个新的开始;高三要面临高考,搬去新校区可以有个相对安静的复习环境,都是有利有弊。最后商量下来,我们还是把高三同学搬到了新校区,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同学可以在老校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影响到高三同学备战高考。

刚搬过去的时候条件还是蛮艰苦的,办公桌,课桌椅还没有配齐,都是从天平路搬过去的,然后陆陆续续的才把新校区里的设施都配齐全,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大家还是很高兴、很乐观,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新校舍,这个就是学校的发展,校舍的发展是国力的发展,也是教育的发展的一个缩影。条件虽然暂时比较艰苦,但是它是发展带来的,所以我们还是非常高兴就去了,然后在那边一待就是十五年。

高三在那里的十五年里,一开始是九个班,后来最多的时候有十四个班,670个学生,加上老师有七百多人,就在这么一幢楼里学习工作,高考成绩每年都有突破,一年比一年成绩好,这里面肯定是老师和同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大家平时开玩笑,也要说为什么成绩好呢?我们的老校长沈同一校长、赵宪初校长、张启昆书记、刘刚副校长,著名校友邹韬奋等就长眠在龙华烈士陵园里,龙华安息堂里面有我们的老校长,有我们的老校友,他们肯定是会庇佑南模学子的。我们这所有两代共国和领导人题词的历史悠久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同学努力地学习,老师静心地教书,我们就会越办越好,南模人相信事在人为!

 

零陵路新校区的建设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的教育改革的力度更大了,政策上让学校能够发挥主动性,我们又面临新的发展机会。比如2003年的时候可以招收外地学生了,招收外地优秀的学生,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是可以保证一部分优质学源的数量,另一方面是可以充实学校的办学经费。招外地学生,就必须要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建宿舍就是变的很紧迫了,但当时学校已经没有可以利用的空间了,只有想办法克服,于是就很果断的把顶楼的教室改建成了宿舍,成立了住宿部,学生陆续要达到150多人。

到了2007年,学校的发展上更进了一步,准备成立境外部,增设加拿大BC省海外高中课程和对外汉语课程。成立境外部,就要有相应的校舍,但当时学校已经实在没有地方建新校舍了,学校的发展机遇又不能错过,怎么办?就想了一个办法,就在教学楼的大阳台上,用钢结构搭了两间教室,开始和加拿大NBC省的国际课程合作,收了第一批的48个学生,两个班,一个班24个人,为此还要有外教的办公室,当时外教的办公室也就只有三、五个平方这么大,这也是创业,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让学校抓住了这个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然,这种办法也只能是临时的,肯定是不能长久的,当时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零陵路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中,正好处在新老过渡的阶段,所以硬件和学校的发展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硬件的发展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保障,有的时候硬件发展滞后,就会对学校的发展造成制约,只有想办法尽量做到兼顾,要发展,就必须要有突破,首先就是寻求突破,然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让它更加标准,更加规范。在2015年,境外部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后,我们利用南校区的校舍,成立了独立的学校——民办南洋模范中学,现在这所民办中学不仅仅有国际课程的学生,还有初中的学生,办学水平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尽管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校舍空间进行了挖掘利用,但是总的来讲还是太小了,学校的硬件条件离“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长,徐汇区政府就规划一块新的土地给南模中学,作为南模中学的新校区,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零陵路453号。当时这边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又动迁一部分居民,就是这样在内环线里面有了将近50亩的一块土地,在寸土寸金的环线内是相当不容易的。

2007年11月30号,我们南模中学新校舍正式开工。2009年8月18日,南模中学高中正式从天平路200号老校区搬到零陵路453号新校区。新校区有32000多平方米,五座大楼,设计更合理,规模更大,配置更齐全。第一幢是红楼,这是为了纪念天平路的红楼,作为学校的行政楼;第二幢是教学楼,我们取了个名字叫“敬信楼”,除了单排的教室以外,还有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第三幢是专门的宿舍楼,我们叫“勤俭楼”,条件很好,370多个床位全部朝南,里面有喷淋、电扇、空调,每个房间都有朝南的阳台可以洗晒,门口的电子门禁完全现代化了;第四幢是规模更大的艺体楼——“叔逵楼”,这是为了纪念我们的老校长沈叔逵(沈校长开创性的用简谱1、2、3、4、5、6、7读成独、览、梅、花、扫、腊、雪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中国学校教授唱歌课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栋新的艺体楼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个艺体楼里有篮球比赛馆、篮球训练馆、交响乐演播厅、还有专门的排练厅,甚至还有分声部的八个小排练厅,更加专业,更加发展。第五幢是综合大楼,我们为了纪念老校长沈同一,就取名“同一楼”(沈同一校长从1911年到南洋附小任教直至他逝世,历时五十五年,任校长三十九年,可以说沈同一校长的一生都是为了南模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同一楼”的楼下两层是学生食堂,楼上两层是专门的主题教室,有我们的美丽课堂专用教室,有和交通大学一起开办的环境创新实验室,还有我们和航天工业部一起联手打造的“青锋号”,实际上就是国防科技实验室,另外还有设备先进的信息化教室、理化生网络化实验教室、金电木工实践室、机器人实践室、演播厅及设施先进的心理咨询室、微格教室等专用教室。五幢楼的外墙色全部采用“南模红”,乳白色为底,以白衬红,明道返璞,沉思致远,百年南模,几度风雨,期待基色永筑,不褪此红。

前面还讲到南校区,我们去的时候只有桌子、椅子,那时候还没有想到专用教室,现在的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就考虑到这些专用的教室了,专用教室越多,说明我们的课程越丰富,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眼界更开阔,说明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以往那种埋头做题,死读书的模式了。这里面有观念的问题,有国家发展需要的问题,有向世界上先进教育方式学习的问题,但同时也有一个硬件条件能够支撑我们来做这些事情,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新校区的投入使用,硬件的提升,直接推动了南模中学的办学质量整体上了一个台阶。以我们的特色项目为例,搬到新校区后,我们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篮球项目,我们这里就是篮球比赛的主赛场,NBA的科比、霍华德、拉马库斯·阿尔德里奇等都在这里指导过我们的篮球队员,全上海几乎所有知名的交响乐团指挥都在这里指挥过我们的学生交响乐团,在专用教室里,同学们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在音乐厅、在国际会议中心、阶梯教室和两院院士、知名校友对话,这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校区的变迁、硬件提升了,但南模的精神一直传承不断。离开天平路200号的时候,教职员工和同学们一起把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高二(9)班一位同学还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带上精神一起走》。我们从老校区把校训石、毛主席题词的“青锋石”、江泽民主席题词的“四个模范”、五育并举、饮水思源、意念石给搬了过来,就是要把南模“爱国荣校、青锋意识、模范行为、勤俭敬信”的精神延续下去。我们有了越来越好的物质化条件,与此同时,我们南模人也更加团结奋进,南模的精神不断传承。

 

南模教育集团成立

学校的发展必定要跟上国家整体教育战略的发展思路。南模中学搬迁到零陵路453号后,原址在淮海中路1788号的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就整体搬入了天平路200号。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64年6月的淮中中学。1997年6月,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淮中中学更名为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并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补充了部分原南模中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从而使学校教师队伍发生了质的改变。2007年南模初中与南模高中组成了一个党委机构。到了2013年,南模初高中进入了一体化管理阶段,实施“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南模高中优秀的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及特色资源不断向初中辐射,使得南模初中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2014年上海市提出了“学区化、集团化”的改革目标,并且提出要在2017年底,全市将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并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运作机制,努力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目标。于是,南模中学又一次站到了改革的潮头。

我的理解“学区化”的重点在均衡上,“集团化”的重点就是要有一个核心校,然后通过辐射带动更多的学校。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们南模中学就要回答中国教育对南模提出的问题,我们就要在学校发展的过程当中,来推进整个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因此我们就在2015年成为徐汇区第一个教育集团,由我担任南模教育集团理事长。

南模教育集团简单的说就是“四个模范”,第一个是南洋模范中学,第二个是天平路校区的南洋模范初级中学,这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第三个是由我们1996年建立的汇城校区发展起来的西南模范中学,第四个就是天钥桥路的民办南模中学。“集团化”就是想通过集团化办学,集群发展,优势互补,把南模的教育品牌做大做强,同时也把其他的成员校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大做强。四所学校,两所公办,两所民办,正好每个学校名字中都有一个“模范”,所以我们称之为“一个集团,四个模范”。

南模教育集团成立后,作为集团理事长,我牵头制定了学校发展新的五年规划(2012年—2017年),规划重点在初步达成“学习型”校园的基础上,在内涵上推动“学习型校园”向“课程学习场”转变;在外延上明确从纯高中办学规模发展为完中办学规模,从公办学校办学发展到公办和民办体制并举,在新一轮规划实施中教育集团的质与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课程学习场是要形成一个丰富而完整的学习体系,核心内涵是学习,场域内的师生都是学习者,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场的共同营造,让学生获得充分的选择机会,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学习场的 “场”使得南模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秩序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具有立体的、丰富的、多样的、综合的、可体验的内在关联的整体,连贯一致的课程,也将实现南模教育集团所属各校的协同发展。在课程学习场中,我们注重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力争改革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力求拓展他们的学习时空,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完善他们的认知方式,构建起大学科范畴的学习视野。

历年来,南模的发展植根于学校现状,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时代发展趋势,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资源,充分关注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南洋模范教育集团的成立是南模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回顾南模11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在下一个百年里,继续办好南洋模范这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校舍在变迁,而最根本的是人的观念,人的信仰,人的精神面貌的变与不变。南模人始终记得 “勤俭敬信”四字校训的意义与内涵,南模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中国人自己的基础教育逐步发展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由弱到强发展的见证,学校的发展不仅是面积的扩大,校舍的增多,更体现在教学形式、教学硬件的丰富性上,从最初的功能单一的教室,到后来配备多媒体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再到现在的各种专业实验室,专用教室。还是那句老话,硬件的变化实际上说明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国力的提升,国运是否昌盛就会反射到教育,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你的硬件,硬件是通过人的发展变化而起作用的。

南模的老师和同学对学校都是倾注了感情的,为了学校的发展都是贡献了热情的。一百一十七年来,南模中学近4万名毕业生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内外,从这里走出过包括计算机专家王选,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光斗,物理学家、哲学家何祚庥,氢弹、原子弹工程专家唐孝威,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陈俊亮在内的53位院士,走出过邹韬奋、王选这样的“双百人物”,走出过国家领导人、国家省部级干部、陆海空三军将领、驻外大使、大学校长、学术权威、海内外著名人士、世界冠军、著名演员及许多虽然普通但在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每年校友返校的时候,谈到曾经在校园里的生活,无一不是感慨万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日南模最注重的就是自强而不息的精神。遍观当前上海市基础教育界中传统老校和新兴学校之间的兴衰更替,让人感慨万千。南模人应当要有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创新攻坚的能力,应当沉着坚定,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