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定要重视名校的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校园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周智成 近年来,南洋模范中学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百年名校继续成为新时代名校。名校正经历着与时俱进的不断创业。 南洋模范中学是中国人自办的早期新式学堂之一,创建于1901年,前身为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小学。与交大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南模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是因为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如今走进南模校园,你可以看到几幢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教育建筑,折射出青春气息的校园。但当你浏览到校园内十几处校园景点及有关历史的建筑,我们又如同阅读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美文,一代代名师,一则则故事,一串串佳话,一行行数据,一幅幅画面,又会展现在脑海,令后来者们不禁从心底涌现仰慕和崇敬。这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百多年来,她将数万名师生凝聚在一个校训目标下,在曲曲折折的办学过程中升华为学校凝聚力、奋斗力,并且贯入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长年来内化为南模校园精神,即使园小、田薄也终成气候,成为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在勤俭敬信诚笃的校风放射出的璀璨光芒下薪尽心传,生生不息。如今,几万名栋梁之材正在各自领域挥洒自如地展示才华,以赤子之心报答母校养育之恩。 南模中学迁移新址已指日可待,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赋予了南模特殊的责任和地位。 南模中学学校的环境是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特色地域。自1937年抗战爆发从交大搬迁至天平路租赁私家花园至今,百年来,其教育建筑设施,规模不大,但有中西合璧的教学楼,简陋的平房教室,八角亭实验室,小桥流水,营造成一种文化,在办学发展的历史中,蕴含着有其特色的办学精神,这种氛围,极富魅力地熏陶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 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几经改造,校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考虑总体布局时,保留了经典的,富有南模特色的建筑,保留下来或复制,如以两位老校长沈叔逵、沈同一名字命名的叔逵楼,同一楼和八角亭(康乐亭)。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应高一学生请求,为学生壁报题词“青锋”,2001年8月,江泽民主席为百年南模寄语,希望南模学生做“求知的模范,生活的模范,爱国的模范,进取的模范”一所学校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现代办学和发展中,既应把校园的历史环境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又应把这一切教育因素纳入学生的直觉和视觉中及感兴趣的范围内,使教育阵地进一步扩展。为此,我们建造了“青锋”青石盆景和“争做模范”铭牌。 南模校园的每一个历史的角落,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信息,以及它们所寄托的审美情趣。如“智慧源泉”“紫藤书香”“五育并进”“地球母亲”等等,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环境的种种启发和体味,影响和形成自己的观念,制约自己的习惯,陶冶学生情趣。 素质教育呼唤文化回归,这是一项极其艰巨和光荣的任务,同时也是历史名校必须正视和必须完成的任务。可以理解,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既有校园文化又有民族文化,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就是知识的移位和应试的准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呼唤文化的回归,呼唤校园文化,民族文化的回归,传承、发扬、强化。 南模中学的百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将如何加强呢?这在百年校庆时,得到了一个历史契机。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整理和恢复了一大批学校的历史文物和重新修缮了一些历史建筑,补充了多个校园文化景点。同时,学校的校史陈列室重新装修,陈列面积,尤其是陈列的历史内容得到很大的充实,充分展示了南模中学成长发展的每一个轨迹。 各级政府和市教委区教育局对南模这所学校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非常重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项工作进一步开展科学的研究,它应该是一项学校教育科研的课题,我们要研究解决许多问题,要形成一整套的管理机制,要在多所名校中形成南模的特色,要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