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周连续刊登 南模国防教育专刊目录 |
|
|
|
军事研究小组编辑 我们在国防教育实验室研究的是关于军事方面的问题,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一些激烈但不伤和气的讨论。围绕着一些较著名的军事战役进行了一些讨论,我们以真实反映事件为宗旨,深入发掘事件的深层次问题,一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历史事件,得出了一些较真实可信的结果,达成了共识。这让我们非常兴慰,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这次活动让小组同学增加了友谊,使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更增添了一份融洽;为了收集资料,我们还步入社会,进行了一些活动及调研,这对于我们今后在社会中拥有更好的实力进行竞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学校进行如此的活动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很好的体现,我们对于能有如此好的锻炼机会而感到幸福和感激。 另外,此次活动也进行了一些拍摄活动,反映了我们在研究时的点点滴滴,值得我们永远保存。 对于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周老师。我们要致以诚挚的谢意,他在我们需要帮助时,总能给以极大的帮助,有时还不惜牺牲一些休息时间来给我们进行辅导,这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们的成绩里有他的一份功劳。 军事研究小组
|
|
战争,真的会到来吗?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演讲中说这“保卫祖国最好的方法,就是一个接一个地把敌人打倒在地。同胞们,我们必须应对挑战。历史召唤我们付诸行动。萨达姆·侯赛因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一次又一次,当今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元首——乔治·布什,做着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讲话,不管他的听众是高中生、大学生,还是国会议员、联合国代表。布什的矛头所指都是他——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这,不是一般的讲话,这是:战前动员。 战争,真的会到来吗? 11年前,战火曾经在这里燃烧,伊拉克是那场战争的战败国,此后,国际制裁一直伴随着这个国家。但是,这些并没有使伊拉克的政权发生改变。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萨达姆国际机场,一走出飞机,就可以看到英文“打倒美国”的字样。在巴格达最豪华饭店的门口,现任美国总统的父亲老布什的画像被铺成地砖,供每一个进出饭店的人践踏。反美情绪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从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看,伊拉克居世界第二位。它的国土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南连沙特阿拉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9· 11”事件后,美国进军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历史性地进入了中亚地区,如果能趁热打铁,一举消灭萨达姆政权,将对美国的老对手——伊朗,形成战略合围之势,也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波斯湾和里海的石油资源,进而左右世界局势;当然,还可以为老总统出一口恶气。至少也是一举三得。 种种迹象表明,老总统的儿子和老部下正在一起,认真地计划着一场战争。 在美国,打一场战争,必须获得国会和民众的强有力支持。如今,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已经授权布什总统对伊拉克使用武力;而对于美国民众来说,“9· 11”事件已经使他们对恐怖主义噤若寒蝉,谁还在威胁着他们的自由生活,惟就存在着被消灭的理由。美国的政府和主流媒体当然知道应该对美国民众说些什么。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一再地强调,“萨达姆是个杀人暴君,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和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很显然是对我们自由生活的威胁。” 在赢得国内支持的同时,战争的准备工作也正在从各个方面展开。在后勤运输上,位于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的美军基地中大型飞机起降频繁,美军部分地面作战部队的先遣人员已经分批抵达海湾地区,用于地面作战的装备和物资也在大规模地运往这一地区。 在作战准备上,军事演习接连不断:2002年8月,美军在本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战斗计划演习,9月开始,美军海军陆战队在科威特沿岸地区进行了两栖登陆演习,随后,美军与约旦、科威特和阿曼进行了联合陆上战斗演习,甚至还在防生化武器强国捷克和德国军队的配合下,进行了反生化武器演习。
|
|
十年前,阿拉伯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很大的战争,对阵双方为阿拉伯联军和以色列军,最终以以军的胜利而告终。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场战争的细节。 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军”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合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几乎没有什么大炮、装甲车。战争的进程可分为三阶段。
|
|
第一阶段,阿军发起进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 阿拉伯国家军队发起进攻之后,埃及军队从阿里什分两路开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一旅为主力共5000人,沿海岸公路通过加沙向特拉维夫进发。由于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夜间袭击了埃及军队先头部队的后方,从而使埃军慌乱不堪,接着以色列人有召开记者招待会声称埃军供应线已被切断。消息传到开罗,埃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停止攻击特拉维夫,这一挫折,成为埃军在这次战争中的转折点,特拉维夫再没受到埃军攻击。埃军攻击改变目标,转而占领内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干线。南路第4旅经过比尔谢巴、希布伦,向耶路撒冷进发。 叙利亚军队以2个机械化旅从库奈特拉出发后,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击,他们陆续攻克了约旦河两岸的三个犹太居民点,接着向尼加亚居民点出击。此后,他们在太巴列湖南端这一地区同以军激战。 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向耶路撒冷派出了“阿拉伯军团”的精锐部队,他一心想夺取这个城市,成为“耶路撒冷之王”。所以,战争开始后,阿拉伯军团就直捣这一城市。5月18人,阿军占领耶路撒冷旧城阿拉伯人区,同时,包围了旧城的犹太区。接着,阿拉伯军团向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发动进攻,占领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的要地特伦,切断了以色列人的增援。5月28日,旧城犹太人投降,新城中的犹太人也弹尽粮绝,饮水困难。然而,军团不了解这些情况,没有抓住这一机会,他们只满足于打一些小仗,发动一些有限的进攻,使耶路撒冷新城的战斗出现僵局。 伊拉克军队先是向北部的盖谢尔和贝桑进攻,进展不大,转而进攻纳布卢斯,伊拉克军队投入了1个装甲车团、一个步兵团以及一个有三个航空中队支援的机械化旅。相继占领了纳布卢斯、杰宁和离地中海只有11英里的图勒卡姆,并威胁着犹太城赫德拉,几乎达到海边,眼看将以色列军队拦腰切断。但伊军为能继续进行攻击,丧失了战机,以军乘机向杰宁反扑,但被伊军击退。 黎巴嫩军队在北部的进攻规模较小,它先是攻占了马勒基亚边防哨所,后被以色列夺回。6月5日,黎军再次攻占此地,并固守到战争结束。 综观战争初期的形势,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军的将领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英国最初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但不久,英国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给以色列啜息之机,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为尔后的战争作准备。 首先是扩充兵员。经过三周的战斗,以色列军队伤亡惨重,到6月处,总兵力只有4万人,其中战斗人员2.3万人。为此,以色列当局下达了命令:1.征集17岁的男女青年接受两个月的训练;2.召集36—38岁的男女服现役,动员42岁以下的男子构筑工事;3.35岁以下的男子即使有两个以上的抚养者也要服兵役。同时,把大量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其次是采购武器。以色列从美国、英国进口了轰炸机,从法国运来了坦克和大口径火炮。尤其是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以色列还从国外购买了小型舰船和巡逻艇。这样,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已初具规模。 第三是进行军事改组。国防军编成4个军区,明确了个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经过周密的准备,以色列军队已由开战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6—10万人。而阿拉伯军队在停火期间仅仅进行了驻军地域内的调整,埃及野战军增加到1.8万人,伊拉克军队增加到1.5万人,叙利亚和黎巴嫩募兵后兵力也有所增加。但阿拉伯国家正规军不过4.5万人。
第二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4日) 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相反,以军作了充分准备,他们在全境确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构。战争重起后,以军的进攻方向重点放在中部战线。以军集中4个旅的兵力,向特拉维夫东南12英里的卢德和腊姆拉城实施突击。该两城由“阿拉伯军团”占领,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东西和南北的交通素枢纽,对以色列威胁较大。当以色列两个旅向两地发动进攻时,“阿拉伯军团”司令格拉布借口后勤供应困难,需要缩短战线,放弃两城,使以色列军队于7月11、12日就占领了两地。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在北线,以色列部队向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企图夺回米什马尔哈耶丁居民点,把叙利亚军队赶往约旦河东岸,但被叙军击退。于是,以军改变进攻方向,主力西移,向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黎巴嫩军和阿拉伯解放军发动进攻。7月15日—16日,以军2个营利用夜间实施突袭,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并进而夺取了整个加利利地区。 以色列军队的另一条进攻路线是进攻耶路撒冷。首先进攻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接着进攻旧城并占领耶拉赫贾拉,切断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经过反复争夺,7月15日,以军攻占了马纳哈谷地,但对耶路撒冷旧城的进攻在锡安门附近被击退。7月18日,联合国关于阿以停火令生效。 十天的战斗,以色列夺取了阿拉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自己的战略地位。在第二次停火期间,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计划,不断扩充军队和武器装备。到10月初,以军总数为9万多人,有100多架飞机和16艘舰船。相反,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战局每况愈下,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
第三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至战争结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 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这次进攻,以军主要目标是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为此,以军成功地发动了几次战役。
(1).“约夫”战役 战役发动前,埃及军队在内格夫的部署,缺乏纵深,他们的阵地只分布在几条狭窄的防御阵地内。10月15日—21日,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发动了“约夫”战役。1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首先袭击了加沙、马杰达勒、拉法和阿里什等城镇,破坏了埃军的通信体系和指挥机关,同时,通过袭击阿里什等地的机场,使埃及军队丧失了制空权。随后,以军在夜间发动进攻,在西线抢占了公路上的阿什克伦。与此同时,以军在东线埃尔曼西亚以东实施突破,切断了埃军由马杰达耶到贝特贾夫林的横穿公路。接着,以军向埃尔曼西亚、法卢贾、伊拉克苏维丹要塞发动进攻,没有得手,转而向另一重要据点胡莱卡特发起进攻,并于19日夜间攻占次地。从而打通了通向内格夫的通道。21日,以军攻占内格夫首府比尔谢巴,这样,以军控制了除法卢贾和加沙地带以外的整个内格夫北部地区。
(2).“希拉姆”战役 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一直由法齐.卡伍吉所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所控制。10月中旬,卡伍吉军队利用以色列军队同埃及军队作战之机,对夏吉克——阿贝德地域内的以军发起进攻,夺得了能控制胡拉湖谷地的控制权。于是,以色列军队实施了“希拉姆战役”,企图把卡伍吉的军队全部消灭或完全赶出巴勒斯坦。 10月28日至30日,以色列军队展开了“希拉姆战役”。以军派遣两支部队,分别从南面和西面实行佯攻,然后以东西两路兵力夹击。30日,以军攻占加利利,并有少数部队进入了黎巴嫩,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两岸,夺取了黎巴嫩境内15个村庄。以军在“希拉姆战役”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3).“霍雷夫“战役 在“约夫”战役中,内格夫北部的埃军虽被击退,但以南的内格夫沙漠与西奈半岛的埃军依然占据了一些地区。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夫沙漠,12月7日,对以军阵地发起佯攻,但被以军击退。12月22日,以军出动5个旅,向埃军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即“霍雷夫”战役。 战役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7日进行。由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以军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行牵制性进攻,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企图占领阿里什,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机场,从而掌握了制空权。戈兰尼旅在宽大的正面是沿海岸公路挺进,22日夺取了加沙南侧8公里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进攻的路线选择了一条由比尔谢巴至奥贾的一条被杀湮没的罗马时代的古道。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军没有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古道修成可通行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因为埃军判断,以军将沿海岸公路进攻,因而对奥贾方向戒备不严,使得阿隆主力部队奇袭获得成功,27日占领了奥贾。并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队,28日攻占了阿布奥格,转而进攻阿里什。 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进行决定性打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 以色列通过“霍雷夫”战役,除了加沙狭长地带外,把埃及军队完全赶出了巴勒斯坦。
|
|
闪电般的奇袭 1967年6月5日,星期一。当开罗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嘀嘀哒哒地移向“八”和“四十五”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雾消天晴。埃及的空军基地里,一切活动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军官们吃完早饭,行进在上班途中;空军值班部队人员正吃着第二次早餐;雷达站的值班人员正在交接班突然,像发生了地震一样,响声四起,烟雾弥漫,火光闪闪,弹片如注,夹如其来的空袭把埃及空军基地的官兵们打得晕头转向。法伊德空军基地一名正在学驾驶苏霍伊一7飞机的埃及飞行员,当时正坐在一个机库里,他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之后,就看见机库的玻璃窗被震得粉碎,以色列的机群一架接一架地急速俯冲下来,投下一连串的炸弹。他们奔向附近的建筑物找寻掩蔽,那儿的防空掩蔽所已经挤满了人。由于突袭来得迅猛,高炮来不及做好准备,都没有开火。不过,大约过了10分钟以后,当第二批以色列飞机飞来的时候,高炮开火了。在这两次突袭中,停在地面的飞机大部分被击毁。第一次空袭后,机场跑道遭到破坏,地勤人员跑出来试图把它修复。可是第二批以色列飞机又飞来,并击毙了七名地勤人员,自此以后,就没有人再试图出来抢修跑道了。到中午,所有的米格一21和米格一19飞机都被击毁;所有的苏霍伊飞机中也只有五架幸免。 法伊德空军基地突遭以色列飞机的空袭,只是以色列这次整个空袭埃及机场行动的缩影。这一天,它的空军几乎是倾巢出动,只留了12架超神秘飞机预备队,担任本上防空,其余的200多架飞机突破了阿拉伯军雷达网,对阿方25个空军基地同时发动了突然空袭。它不仅使用了幻影;C超音速歼击机、亚音速的超神秘民和神秘4A两种歼击轰炸机,还有秃鹰双发旧式轻轰炸机,甚至将其教师式教练机作为攻击机投入作战使用。从早上到下午18时,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各国进行了四波突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十个机场,第一批摧毁的目标是图一16和伊尔一28轰炸机,以消除其对空袭的威胁。大量目标是对向埃及的各个米格一21基地,以歼灭其夺取制空权的主要对手。第二波从8时15分到12时30分之间。主要空袭了埃及的轰炸机基地,以及混合机种等8个空军基地。第三波从12时45分,到15时45分,约旦的两个、叙利亚的五个和伊拉克的一个空军基地遭到攻击。最后,在完成了对阿拉伯空军25个基地的攻击之后,17时=5分到18时,开罗国际机场和另一个空军基地也受到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就这样,在以色列空军倾巢出动实施突袭的第一天,埃及作战飞机的s0%,共zs6架被摧毁,使整个埃及空军濒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19架飞机,还大都是被阿军地面火力击落的。 以色列飞机对埃及空军基地这次突然袭击,是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分批起飞的。飞行员们利用萨马里山和朱第安山的隐蔽,以双机起飞四机编队,超低空进入地中海,隐蔽出航。他们在离海面不到30英尺的高度飞行,大海的浪花清晰可见,飞翔的海鸥左右作伴。这真是巧妙的一着!他们不仅避开了埃及空军雷达的探测,而且使约旦的大型雷达也成了“瞎子”。在出击航线上,他fnth进,ffT巧妙地选择:飞机起飞后,没有直飞所要攻击的埃军目标,而是沿地中海向西,飞过尼罗河西侧,然后突然左后转弯,从埃及后方即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沿线机场的西北方向进入,上陆后编队高度升到20米,到达目标区时上升到60到150米实施攻击。 这样的高度仍属低空,要准确轰炸目标,还往往需要冲入高射炮和轻武器的密集火冈之中。以色列飞行员长期有制性的训练这时发挥了威力,他们对准目标,推杆低飞,俯冲射击,百发百中。随着一串串炮弹的巨响,被击毁的飞机冲起许多巨大的浓黑烟柱。埃及的高射炮火也十分猛烈,炮手们不时变换着方向,粑一发发复仇的炮弹推进炮膛。在一个个火团中,以色列飞机枣击之后迅即撤离。许多人后来来访问作战地区时看到,这些飞机完成攻击任务返回基地对,机身往往被打得弹痕累累。 “先打跑道,再打飞机”这是每个以色列飞行员执行突袭任务时必须遵循的方针。他们以四机小编队低空进入。单机跟进,最多不超过八机。各单机依次沿跑道方向进入攻击,首先投弹,破坏跑道,一架飞机刚刚跃起,另一架紧跟着俯冲轰炸。一架又一架飞机的攻击曲线,在空中组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波动的“V”字。他们使用的炸弹是三年前同法国联合研制的、对跑道有足够破坏力的特殊炸弹。这些铺天盖地、轮番投掷的特殊炸弹,炸得埃及机场的跑道坑坑凹凹,坎坷不平,使埃及空军飞机无法升空作战。投弹之后,他们再使用机上火炮,对停放在地面的飞机反复扫射,犹如干柴碰上烈火,炮弹炸着了飞机的油箱,火团击燃了弹舱的炮弹,通常整齐排成一排的埃军飞机,“ 轰”、“轰”、“轰”,一架接一架连续爆炸,变成残骸。在攻击机场、飞 机的同时,他们对雷达站,弹药库和指挥所等重要目标,也进行了攻击,力求将飞机和机场的重要设施全部摧毁。空袭之后,25个阿方空军基地都成了熊熊燃烧的火海。 原来,以色列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新式的中、重型远程轰炸机,只有少量的秃鹰式轻型轰炸机,其作战半径只有800公里,根本达不到埃及最南部的轰炸机基地。于是,他们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把这些秃鹰轰炸机转场到自己最南端的奈吉夫沙漠中的纳泽里姆基地,从那里起飞,采用最短的航线,用有利速度升至该机最有利的高度7000一7600米作单发飞行,以节省油料,增大作战半径,充分发挥老式轻型轰炸机的战术技术性能,然后顺亚喀巴湾南下,取直线飞越沙特阿拉伯上空,待接近目标下滑时,再打开另一台发动机,出其不意,对这两个基地实施攻击。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乌克苏尔和巴纳斯基地在熊熊烈火中被摧毁了。 以色列空军对埃及这次倾巢出动的闪电般的奇袭,是由以色列空军司令莫·霍德指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