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南模传统,承担现实责任  努力培养“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德育工作自评报告(总述部分)

一、认识德育传统,定位现实责任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创建于1901年,是一所历史厚重,有优良教育传统且特色突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她是中国近代史上,进步知识分子实现“教育救国”抱负的实践;是中国现代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的缩影;是新中国建立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范例。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南苑”学子题词“青锋”,意为青年先锋,1959年南模中学成为上海市首批市重点中学,2001年南模中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寄语“南苑”学子做“求知的模范、生活的模范、爱国的模范、进取的模范”。

南模继承“爱国荣校,勤俭求实、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百年教学传统,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的校训:勤、俭、敬、信。学校的校风:学业扎实、生活朴实、工作踏实、身体结实。学校的教风:严慈、严明、严格、严谨。学校的学风:求真、求实、求精、求新。南模中学在办学过程中,旨在创设宽松环境,注重个性发展,践行人格教育,用严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来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出色智能和健全人格的杰出人才。

南模中学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智育和德育并重,以在教育过程中完善、健全学生人格为己任,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学校认真分析、继承德育传统,并给予德育与时代相符的正确定位和现实责任。结合学校的现状和社会、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南模中学提出“学习型、温馨型,数字化、国际化”的“两型两化”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

南模中学德育工作围绕培养“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展开,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有力的德育支持。南模中学要努力培养的“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具有以下的人格特质:

求知的模范:热爱学习、主动求知、学养丰厚、善于创新→做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生活的模范:强健儒雅、勤俭敬信、遵纪守法、务实乐观→做身心和谐的健康人

爱国的模范:热爱祖国、自强自立、正直奉献、民主仁和→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进取的模范:不畏艰难、竞争开拓、勤于实践、积极有为→做开拓进取的现代人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自1959年成为上海市首批市重点以来,作为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教育、教学特别是德育方面担负着向其他学校辐射的责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将更多的德育经验与兄弟学校交流、共享、探讨,推动教育发展。

近年来,南模中学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TI数理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示范校等。

南模百年的德育传统是一笔财富,是学校向着更高目标发展的资本和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二期课改、素质教育的深入给南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南模中学确立了“两型两化”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四个模范”式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给学校德育的发展、现实责任以更高、更新、等全面的定位。

二、营造氛围、形成机制,科学辩证地处理好“教育矛盾”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致力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践行人格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在温馨的“学习型大家庭”中形成有效的德育机制和德育模式,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化过程中,对于几大矛盾的把握是形成有南模特色德育工作的关键。

1、 宽松环境与扎实学力

南模中学“两型两化”的办学目标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

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扎实学业、培养兴趣、健康成长。所谓“宽松”并不是指无限制的放松,“宽松”是“宽舒松快,是一种和谐的环境。”营造宽松的校园环境更有利于老师教学精力的集中,使老师不用无谓地将精力耗费在条条框框的管理上,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管理,使管理更具人性化。“宽松校园环境”是一种平等、互动、协作、友爱、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宽松环境下培养出的学习能力更加自主,更加坚固,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创设宽松环境,注重个性发展,践行人格教育是南模突出的特色。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篮球、交响乐、美育等也都体现了这一办学特色。当然,“宽松”是围绕育人目标,在一定前提和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精心营造出平等、互动、协作、友爱、开放的“学习场”。如学校在高一、高二开展学军、学农、学工等活动,让学生在课余体会到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德育;南模中学的社团活动向来丰富多彩,由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形成了特有的校园社团文化;在课程的设置上,南模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参加相应的拓展、研究课程的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选择性。

    宽松环境与扎实学力之间联系密切,宽松的环境是建立在扎实学力基础上的。学生有了扎实的学力才能更好地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一百多年来,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四万多名学生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内外。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有39人次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如计算机专家王选,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张光斗,物理学家哲学家何祚庥,氢弹原子弹功臣唐孝威,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陈俊亮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南模学生也必定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扎实的学力。

2、 德育与智育

学校的德育和智育开展是一对矛盾,如何在互相不影响的前提下,使两者

互相结合,相互促进,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在社会、学校、家长注重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德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南模中学始终坚持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和结合,围绕着培养“四个模范”式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寻找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平衡。

学校通过各类榜样的确立,通过优秀校友事迹、身边优秀同学榜样等的教育,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更生活化。青年党校、团校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党、团知识的同时,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德育与智育之间相互促进。所谓“厚德方可载物”,学生有了良好的德育基础,有了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智慧、学识。同样的,品德、情操的完善也建立在智育发展之上。

3、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德育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都要围绕着

学生主体的需要开展。在德育工作中,南模中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围绕培养“四个模范”式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构建激励性的德育模式。其中,教师是主导。教师不仅对学生的言行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更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引导,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南模以培养“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为德育工作的目标,以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为工作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为切入口,强化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开放式激励为主要评估手段,以构建激励性主体德育模式为德育实验研究的重点,使南模学生由爱国、明礼、诚信、守法的好公民发展为“四个模范”式的栋梁之材,以模范地实施人格教育对外输出德育经验。南模以营造团队精神,形成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利用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通过自我培训与组织培养相结合,自我超越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文件,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加强教职员工的职责意识和教育服务能力,并结合完善校内竞争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来促使教师打造模范人格、树立美好形象,让更多“四个模范”式的教师培养出更多“四个模范”式的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学校德育的开展更贴近生活,更具实效性和层次性。教师对学生人格健全的指导和引导是关键。学生主体的意义在于德育工作从学生角度出发,面向学生开展,而教师主导的意义在于教师在学生德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枢纽型抓手,创建积极、和谐南模校园,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登上新台阶

班级是学校重要的构成细胞,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基本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形成班集体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愿景,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班级成员的自豪感、荣誉感。班级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以班级文化促进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带动班级文化,形成师生共建的价值取向,努力营造高雅、高品质、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氛围。

南模中学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枢纽性抓手来实现培养“四个模范”式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各班在班主任的关心指导下就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并根据本班的特色和同学们的心理需求及共同愿景拟定了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思考方案。南模中学于2007年2月举行了“班级文化建设”启动仪式。2007年3月正式开始进行南模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究,围绕着精神形态、物质载体、特定活动这三方面的10项主要内容来展开,它们是:班级文化主题、班级奋斗目标、班规班训、班徽、班歌、教室的布置和美化、班级爱心行动、班级日志、班级网页、班干部队伍建设和主题班会等,从而形成初步的理念基础和操作模式及方法,在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目标。南模中学开展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人格教育的发展和延续,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是为了培养“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温馨型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