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班主任的感觉 柯立新 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多年了,每每想起,感触最多的是,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环境在变,对人的认识,对问题的看法也在变,有时还得有一点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意识。 记得最初担任班主任,最大的满足是希望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没有打架事情发生,每天班上平安无事是最大的幸福。几年后,成了老班主任,最大的成就是,全国数学竞赛班上有多少学生得了一等奖,高三毕业了有多少学生上了一本,多少人上了二本,有多少人进了重点名牌大学。那个时候我还搞过高考录取光荣榜,拿在手上厚厚的一本,全班师生的相片,全班学生的高考分数,全班同学的高考目的地—大学名称,大学专业等进行登录,给他(她)们一个特定的当下的归宿,算是给他(她)们的中学学习生活画了一个句号。但是看到这么多人由自己送入了大学,一种喜悦从内心发出,觉得自己很伟大,也觉得他(她)们能从自己手上毕业,并能顺利考上大学是他(她)们一生的幸运!在知识至上的年代,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年代,上大学称为当时相对落后地方可以改变身份,决定前途与命运的载体,成为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学子最强的呐喊。 从外地到上海已有一些年头了,从中途接手班级担任班主任已有四年,其中的感受自不言语,但是对学生的感知有了一些认识上的变化,从感性认识过渡到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高分数不再是对学生的最好评价,对于错,真与假,不再是对问题简单的二元论的认识。人的思维可以是三元的,甚至可以是多元的。学生的毕业不是学习生活的结束,也不是一个句号能够做一个小结的时候,只能算是人生的一个分号。当我们感受到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为何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时,我觉得其实背后肯定有中国中学教育的悲哀。 南模“科学素养实验班”,这是我现在管理的班级。第一堂课我给了这一群人这样一个认识:你们是你们自己的主人,好好做人,因为你们即将成人,我把你们看成大写的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可以原谅,能补上就是好的。本学期以来有一位同学,由于作业的原因有十次被我请到了办公室,我当面对作业问题给予指出,帮助订正。对“学生”给予必须的容忍度,这是我必须要适应和面对的。学生知道我的观点:作业都能做对做完美,还做什么作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识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能说明你明天解决不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寻求帮助,外界的力量又是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我对学习的理解是,学生的学习有两层涵义,其一是被动接受与承认,再以此类推;其二是主动学习,过程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我不要求早读,但是要求早一点到校。早上时间我班有部分同学到校很早,他(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探讨不会的题目和问题,我喜欢看到这种风景,这是我在我们班级提倡的“学习型班集体”的一种实践。学习室快乐的,是一个终身要修炼的东西,也是一种习惯。 班级金琼同学对“学习型班集体”提出“想学、会学、贪学、游学”四种境界,这是一种全新的、独创的自己的观点,我感到的是欣慰。 “创新”是这个班集体最大的标签,其实这也是一种班级称谓。显然,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好班级管理上的创新。班级成立了由班级同学选举的“四加一工作小组”(“四”指四个同学,“一”指班主任),具体操办班级班干部的选举,座位的调整,评优评先,班干信任投票等班级事务,他们在班级中学习优良,为人正直,具有正义感,也有威望。本学期我班投票选出了正副班长,正副书记,这六个人配合“四加一工作小组”,参考外国政府组阁的方式提名产生了班级其它班干、课代表。名单由“四加一工作小组”中学生公布,新老交替过程平稳顺利。其实学生可以管理自己的事情,还可以管理的很好。“四加一工作小组”中的四位学生组成的一个团体,被同学们称为“元老院”,到现在我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意思。 我们班级的目标是“学习型班集体”、“创新型班集体”、“先进型班集体”,也是班级宣言。这个目标首先是班级主要干部提出来修改而成,班干动员了部分同学对“三型班集体”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当时形成了两个文本,全班同学参与了对两个文本的学习和修改,最后形成了两千余字的纲领性的文本。这种全员参与、讨论、修改的班级奋斗目标的做法较好的宣传了班级文化建设,对形成班级主流文化建设有较大的意义。在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上,两位同学对班级奋斗表进行了宣读,班上同学还将三个目标做成了横幅。 为自己的班级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让班风、学风有一个载体是必须的。 其实无论怎样的班级,在我看来,教育者对教育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解决暂时的眼前的问题;还有一种可以是为了解决更长远的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关注后一种教育态度,具备一种战略眼光,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我们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我们究竟在干什么?”和“我们为了什么而忙碌?”的问题。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我觉得教育的动能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并创造真正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