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创适合学生发展的局面的回顾

宽松并非无序,环境宽松,并非杂乱无章,尊重学生的发展天性,并不是使学生放纵任性,这里的结合点是培养其民主法制的观念,建立完善服务与管理机制,严格区分宽松和放松,努力营造宽而不泛,松而不散的氛围。

1.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

2001年,学校于百年校庆之际,修整了校园环境,不但新增了绿地面积,而且调整了花草树木的种类,在不大的校园里,安排设计了常年见绿,四季花开,高低错落,远近映衬的绿化布局;为体现百年南模的风采,近三年来,在翠绿丛中,又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如,校门口的“青锋”题词、“饮水思源”石碑,校园中的“千年醒狮”石座、“与时俱进”廊柱、“五育并进”的雕塑、“四个模范”宣传栏,小草坪中的“一代名师”塑像、“地球母亲”花坛,加上故园留下的“百年紫藤”、“康乐亭园”、“南苑古楼”等历史景观,致使只要进入南模,便沉浸在美丽幽雅的环境之中,定油然而生“坐览于文明景观,行走于智慧空间,徜徉于红花绿草之畔,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感觉。

2002年,学生给校长信中,提出:上下课铃声太响太刺耳,几乎成为噪音,与学校提倡的宽松环境不相称。学校便开始征询意见改换铃声。经多方努力,在众多推荐信中,选中了世界名《少女的祈祷》(波兰)、《沉思》(法国)、《回家》(英国)三首,各用其中的一小段,分别作为上课、下课和放学的乐曲,从此,优雅动听的钢琴小提琴乐曲替代了单调刺耳的铃声,南模师生们在音乐的呼唤声中学习与工作。   

南模敬信楼的北边是临近自行车棚的通道,钱耀邦校长上任后发现只要教室的窗户开直,正好与外边通道中行走人员的胸部齐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撞,如果遇到个子稍矮的学生,就正好撞在头部或眼部。一切以学生为本,学校立即改造自行车棚,拓宽通道,又在北边的窗台下,设置了不锈钢护栏,确保师生行走的绝对安全。这一小小改动,或许许多人并未察觉,然而,它却体现了南模校长营造宽松环境中强烈的服务意识。

2.轻松微笑,人人都可以成功

    广播操的标准,历来以整齐划一为佳,然而南模钱耀邦校长则提出:“要有微笑。”尤其是最新推出的那套操,不仅音乐悦耳动听,而且动作欢快、潇洒、自然。钱耀邦校长更认为,如果做这套操不能有微笑,既违背了做广播操的初衷,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征,也定曲解新版编导者的一番苦心孤诣。政教处、体育组、学生会即分头研究,改进方案。政教处一改以动作整齐为标准的传统评分要求,提出以自然愉快为追求;体育组选派身材匀称,有健美功底的老师作领操,在领操台上首先给学生示范“微笑”;学生会组织挑选学生中做得好的同学,准备作领操。经改革调整,现在南模的广播操主要由学生领操,或是两位女同学,或是男女合作,或是师生同台。领操员的产生,可以是体育老师指派的,也可以是班主任推荐的,更可以是自荐的。每次早操,伴着欢快的乐曲,同学们神采飞扬,当早操结束领操员即向全体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时,全场爆以热烈的掌声。南模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每天从早晨开始。

南模是一所市重点高中,主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优秀合格人才,然而根据教育规律,学生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信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而能否开辟更多的场合让学生尝试和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也是营造宽松环境的重要环节,学校规定:每年春秋季都组织郊外活动;每年都举办戏剧节和文艺汇演;全年都有大型体育比赛,(春季为迎春长跑、南模杯篮球预赛,秋季是体育运动,南模杯篮球决赛);政教处每月还都设计各种活动,(如,看电影、看戏剧、参观展览、社会考察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现个人的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如人,但却可能是班级的篮球“名星”、是学校的“歌星”、是在社会活动中善于交际的“形像大使”、是具有文艺天赋的优秀“节目主持人”。学生的这些活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学校就有责任提供这样的环境。

3.开辟交流对话渠道

宽松和谐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的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对话能力更加显现。国家与地区间的交流是开拓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学校努力为学生构筑交流的桥梁,创设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三年来,我校学生共接待国外、境外师生六批213人次,出访了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性、地区性交流的背景下,得到了锻炼。

学生与领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体现教学民主,有利于教学相长。学校开辟了一系列校内沟通渠道:用设置“校长信箱”、召开“学生对话会”、公布校长的E-mail地址等方法,沟通学生与领导、学生与教师的联系;用开辟学校“告示栏”、“活动黑板”、主办学生刊物等方式,沟通班级间的关系,现在学生自己办的刊物有:

 

形式

刊物名称

主办者

备注

刊物

《青锋》

团委

新办

刊物

《紫藤苑》

校文学社

 

刊物

《梧桐树》

学生会文学社

 

小报

《新声》

特长学生协会

复刊

刊物

《百草园》

2003届(6)班

新办

小报

《心情季节》

学生心理协会

 

网站

《环保先锋》

《生命之网》

网络协会

新办

 

2002年开始,南模中学招收全国重点高中优秀学生,现共有来自黑龙江、内蒙、河北、浙江、江苏等11个省的学生,为使这些学生能互相沟通了解,适应上海的生活和南模的学习,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中秋晚会、假日考察、节日联欢,体育比赛等,学生们通过活动,交流了感情,增加了感情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更增加了了解社会生活、丰富知识的好机会,如,学生在去宝钢了解炼钢的化学过程中,在去剧院欣赏古典文艺的瑰宝:昆曲的过程中,在观看《阿Q正传》话剧,走近鲁迅的过程中,增长了化学、戏剧、文学等多种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学校更是通过组织系列讲座,让学生与学者对话,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较前沿的研究动态,如,邀请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杨雄里院士讲《新世纪的脑科学》,邀请刘德强教授讲《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邀请陈怀瑾教授讲《航天科普讲座》,邀请陶庚华教授讲《迎接人类生态的新世纪》。学校团委接待了苏州市和福州市团委的团干部们,学生会干部赴上海市光明中学、北虹中学、复兴中学、曹扬二中、位育中学交流访问。

    4.制订民主管理制度

制度是过程的保证,为保证学生与老师、与学校领导的交流能够畅通,为培养学生民主参与意识、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能够得到保障,学校须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

民主评议和听政制度:学校规定,每学期学生对所有授课老师进行评议,反映民意,交流看法,学校在决定或处理重大的学生问题时,学生会干部或学生代表有权参与聆听,并有质疑、表决的权力。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学校准备在高二年级再增加一套秋天校服,即召开了“听政会”,学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学校统一校服有利于管理,可以避免学生间的攀比,但也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和具体情况考虑,如果高一时制作校服,可以穿三年,而到了高二中期再增添,最多只能穿一年多,这样无形间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困难家庭而言。经对学生干部的民意测试,百分之七十多反对,支持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学校觉得此项决策有问题,即取消了做法,着力在高一进校时就设计好全套的校服。以后,在怎样穿校服中,学生又提出质疑,认为成年累月、天天穿统一服装,未必合理,高中时期学生爱美,要在服装上显示自己的个性无可厚非。学校经“听政”,觉得这些学生提出的意见不无道理,即做出调整,规定每周一至周四穿统一的校服,周五可以自由,但不准穿不符合学生身份的服装。近年来,两次对穿校服的规定作了调整,丝毫没有降低学校的管理威望,而且更加促进了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对话制度:每半学期学校主要领导应听取学生意见,并解释答服学生的问题。去年开学伊始,高一学生即致函校长,提出午餐用木制筷子不符合环保规定。校长立即安排后勤部门改进,决定午餐用不锈钢调羹,但必须各人自己冼净,妥善保管。可不到一学期,高二学生又提出,要学生自己洗调羹,既没有以学生为本,又缺乏服务意识,况且许多学生根本不洗调羹,反倒有可能造成细菌污染。校长意识到,学生能够提意见只是宽松环境的一部分,还应该启发他们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提意见,既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解决的适当建议。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又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后经协商,午餐采用了由盒饭公司预备塑料调羹,学生用毕,主动将其置入饭盒的方法。

在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学校营造宽松环境的管理特色,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精神,学校教育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手段,而本身就是典型的社会生活,维护民主管理制度的过程,正体现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模范”的目标,

5.营造尊师氛围

   尊敬老师,是南模百年传统中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南模校训》中指出“敬天、敬祖、敬亲、敬长、同是一敬,而日用行习,尤莫要于敬事。”(即,对上天、祖先、父母、尊长,恭敬不怠慢,同样都是敬肃审慎,可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没有比“敬业”更重要的了)学校对尊师作了一系列的要求,首先要求新生要向曾经教育培养过的母校老师表示感谢,规定乘教师节之际,应回母校看望老师;其次,在校园里,应该所有向老师问好;再三,应该向学校的所有职员工人问好。这被以后称作“尊师三步曲”的做法,实际上是最简单的日常小事,但常常会被忽略或轻视:学生习惯记住现在正执教的和高一级学校的老师,而忽略曾经教过自己,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学生容易向自己认识的老师和自己亲近的长辈问好,而忽略尊敬所有的老师和长辈;学生更有意识尊敬地位尊贵的人物,而忽略关注普通岗位的劳动者。要营造宽松环境,就应该从尊敬老师、尊重劳动开始。在学校的宣传倡导下,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尊敬工友在学校已蔚然成风。一次校会课上,主持人(学生会干部)把每天为学生送水的小景工友请到主席台,会场响起掌声,主持人问:“小景师傅,每天你要提多少桶水?”“100多桶。”场内鸦雀无声,主持人又问:“每桶水约重多少?”“20多公斤。”“同学们,小景师傅每天要提重两吨的水往返于四楼……”不等主持人说完,会场内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学生们顿时感悟到,这位穿着朴素,看似瘦弱,平时不起眼的工友,却照料着炎炎夏日中全校一千多位师生的日常饮水,这种劳动怎么会不令人敬佩和值得尊重呢!